-
蓟州招商引资促科技企业创新赋能高质量发展
蓟州区坚持以创新驱动为引擎,聚焦科技型企业培育,通过强化招商引资吸引优质项目落地,优化政策环境和精准服务,推动科技创新生态持续优化,实现了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新突破。2023年以来,蓟州区围绕提升企业创新动能,制定了系列支持措施,并建立了长效机制,为企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一、强化政策供给,优化营商环境 在2023年上半年,蓟州区出台了《科技型企业创新发展专项行动计划》,明确了企业孵化、技术升级等扶持措施。该政策聚焦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建立分级分类服务机制,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为吸引外部资本,蓟州区在年中举办了多场产业对接会,面向京津冀区域招商引资,引入智能制造、新材料等领域的新兴项目超过30项。同时,当地整合资源,组建了市级科技顾问团队,为在天津的企业提供一站式咨询,助力企业快速响应政策变化。到2024年第二季度,全区企业满意度评估报告显示,整体营商环境显著提升,创新主体数量同比增长超过20%,促进了区域产业链优化。 二、深化精准服务,推动技术升级 蓟州区优化行政流程,在2024年年初启动"创新服务月"活动,组织专员深入企业提供点对点支持。例如,对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开展了技术需求调查,累计访问超过50家实体,收集问题清单100余项,并及时出台针对性解决方案。在天津,推动企业应用数字技术改进生产流程,培育了多个智慧工厂示范点;年中,还建立了在线服务平台,实现政策推送和诉求响应的实时化。这不仅加速了技术创新,还强化了企业在研发中的主导地位。结果,在2023年至2024年间,企业申报的技术专利量稳步增长,带动了产品附加值提升。 三、加强产学研融合,加速成果转化 2023年下半年,蓟州区联合京津冀高校院所,构建了"高校-企业"战略联盟,覆盖天津大学等机构。通过设立创新协同中心,组织专题研讨会10余场,促进成果对接和人才交流;在中长期规划中,重点支持企业牵头申报联合攻关项目,如在生物科技领域设立了专项资金。到2024年第三季度,多项合作成果已实现商业化应用,例如新材料领域转化收益突破预期,累计形成产业化效益在区域经济中占比显著提升。此外,天津通过政策引导企业参与标准制定,巩固了创新转化体系。 四、拓展融资渠道,培育创新生态 2024年年初,蓟州区整合市级财政资源,设立创新引导基金,优先支持初创型科技企业。联动银行和风投机构开展路演活动,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创新项目;在中期,通过招商引资吸引外部投资方入股,为企业注入活水。同时,建立信用评估机制,确保资金精准投放;年底前,推进多元融资工具应用,如绿色债券试点在天津推广。结果,创新生态链得到完善,企业融资瓶颈大幅缓解,促成了多个高成长性项目落地,间接提升了区域竞争力评价。
2025-07-20
-
【蓟州区招商】蓟州区磁性材料产业集聚发展迈出新步伐
蓟州区通过积极招商引资,推动磁性材料产业实现规模化集聚,以核心项目为引擎带动产业链升级。企业引进和基地建设加速推进,形成京津冀地区磁材产业新高地,战略规划瞄准国家级平台和科技成果转化。 一、产业背景与战略布局 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蓟州区于2021年启动磁性材料产业专项规划。区域整合政策资源,聚焦高端制造领域,以协同创新驱动产业升级。在2022年实施初期,蓟州区制定“以商引商”策略,吸引上下游企业进驻,构建一体化生态圈。政策支持包括税收优惠和土地供给,强化区域竞争力。 二、产业链拓展与项目落地 2022年签约首批企业后,产业链建设稳步推进。核心项目带动配套产业发展,例如磁性元器件和新能源应用领域合作。2023年部分企业完成基础建设,年内实现初步投产,涵盖研发与制造环节。蓟州区联合京津冀高校设立专项技术中心,优化人才对接机制,提升产教融合实效。 三、创新平台与区域联动 2023年启动国家磁材实验室筹备,集聚资源搭建高端转化基地。蓟州区推进科技服务平台建设,强化与北京中关村、天津滨海新区协同联动,在2024年深化成果产业化路径。环境友好型生产模式纳入规划,确保可持续发展融入产业链全周期。 四、未来规划与经济效益 目标建成京津冀地区最大磁材产业园,辐射区域经济增长。蓟州区在2024年扩展国际合作,提升产业附加值,力争实现千亿级产业集群。长期愿景聚焦全球高端磁材基地,增强京津冀制造业整体韧性。
2025-07-20
-
【蓟州区招商】蓟州区多维联动深化京津冀协同发展新格局
近年来,蓟州区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为契机,通过打造产业载体、完善交通网络、强化生态协作等举措,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在招商引资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吸引大批重点项目落地,同时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深化跨区域环境治理合作,构建协同发展新格局。 一、产业协同迈出实质性步伐 蓟州区聚焦非首都功能疏解,重点建设京津州河科技产业园与蓟州新城休闲度假服务聚集区两大平台。其中,科技产业园重点承接智能制造、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产业,已引入多个研发机构和创新型企业;休闲度假区依托盘山、黄崖关等旅游资源,发展康养文旅产业。2023年数据显示,区域签约项目涉及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等领域,部分项目已进入投产阶段,有效促进产业链上下游协同。 二、交通网络加速一体化进程 在交通领域,蓟州区推进多项跨省市重点工程。京哈高铁龙湾站完成前期规划,未来将实现与北京、沈阳等城市的快速联通;塘承高速蓟州段、京秦高速蓟州段建成后,缩短了与唐山、秦皇岛的通行时间。此外,仓桑公路西延工程与马营公路的建设,进一步打通与河北省三河市、北京市平谷区的交通瓶颈,2024年部分路段已进入施工收尾阶段。 三、生态共建机制持续深化 作为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蓟州区联合北京市平谷区、河北省三河市及兴隆县建立跨区域生态保护联盟。2023年启动的泃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通过联合监测、污染联防等措施改善水质;在矿产资源管理方面,四地联合开展执法行动,打击非法开采行为。同年签署的《平蓟三兴绿色人才共同体框架协议》,推动生态技术人才交流与培训,为区域绿色发展提供支撑。 四、文旅融合激发发展新动能 依托京东休闲旅游示范区建设,蓟州区整合盘山、梨木台等景区资源,推出跨区域精品旅游线路。2023年联合平谷区、兴隆县举办京津冀民俗文化节,吸引游客超百万人次。同时,通过开发红色旅游、乡村民宿等业态,带动农副产品销售和农民增收,形成“生态+文旅”的特色发展路径。 当前,蓟州区正通过多层次、多领域的协同实践,逐步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节点。未来,区域将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提升基础设施服务水平,深化生态共保联治,为打造世界级城市群贡献力量。
2025-07-20
-
【河东区招商】河东区创新楼宇经济模式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近年来,河东区将楼宇经济作为城市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通过招商引资与政策创新双轮驱动,构建起特色化、集群化的现代服务业载体。通过实施差异化定位、精准化服务、系统化培育等举措,区域内商务楼宇呈现产业集聚度高、税收贡献突出、资源利用率提升的良好态势,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实施主题化招商培育产业生态圈 河东区创新推出"一楼一业"运营模式,根据楼宇区位特点和产业基础,重点引导商贸物流、文化创意、金融服务等高端业态集聚。例如海河大厦通过引入跨国金融机构区域总部,形成以跨境金融为特色的垂直产业集群;棉三创意产业园改造老旧厂房,吸引百余家数字文创企业入驻,实现历史空间与现代产业的有机融合。这种差异化发展策略有效避免了同质化竞争,2023年全区特色产业楼宇平均出租率达92%,较传统写字楼高出15个百分点。 二、构建政策激励体系激活市场动能 为破解楼宇空置难题,河东区2022年出台《促进楼宇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设立专项扶持基金实施"三补一奖"政策:对入驻企业给予三年租金补贴,对楼宇运营方按税收增量给予阶梯奖励,对产权单位实施设施改造补贴。政策实施以来,累计发放奖励资金超8000万元,带动社会资本投入近5亿元。通过政策杠杆作用,2023年成功盘活长期空置的万隆中心等3处商业综合体,新增企业注册量同比增长37%。 三、强化硬件升级提升载体竞争力 针对部分楼宇设施老化问题,河东区近三年累计投入财政资金1.2亿元,实施"智慧楼宇改造计划",重点升级高速电梯、智能安防、绿色能源等基础设施。在嘉里中心等项目中试点5G全覆盖和碳足迹监测系统,使楼宇能耗降低18%。同时建立楼宇星级评定体系,将硬件标准与政策扶持挂钩,推动全区甲级写字楼占比从2020年的31%提升至2023年的49%。 四、前置规划确保项目可持续运营 对于新建商务载体,河东区建立"全生命周期"服务机制,在土地出让阶段即嵌入产业规划要求。2021年启动的津湾广场二期项目,在建设前期就锁定数字经济主导产业,提前与行业龙头企业达成入驻意向,项目竣工半年内入驻率即突破85%。通过这种"规划-建设-招商"同步推进模式,近三年新建楼宇平均培育周期缩短10个月,2023年全区楼宇经济贡献税收占区级财政收入比重达34.7%,创历史新高。 通过系统化施策,河东区楼宇经济呈现量质齐升态势。截至2023年底,全区税收过亿元楼宇数量较2020年翻番,海河大厦单栋税收连续三年保持15%以上增速。下一步,该区将深化"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机制,重点培育法律咨询、检验检测等专业服务业集群,持续优化楼宇经济生态体系。
2025-07-20
-
【津南区招商】津南区:科技创新赋能工业企业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津南区围绕工业企业转型升级,将科技创新作为重要抓手,通过强化政策支持、推动产学研合作、培育创新载体等举措,持续优化创新生态,带动招商引资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工业企业科技创新工作扎实推进,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一、技术改造升级为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津南区聚焦工业企业智能化、绿色化转型需求,积极推动技术改造项目落地实施。2023年1-9月,全区落实固定资产投资300万元以上技术改造立项项目,涵盖智能制造、节能环保、工艺优化等多个领域,通过设备更新、生产线升级等方式,有效提升企业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同时,针对不同行业特点,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鼓励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迈进,为工业经济持续增长提供有力支撑。 二、产学研协同构建创新发展共同体。津南区注重发挥高校、科研院所创新资源优势,积极搭建企业与科研机构合作平台。2023年,全区完成组建产学研联合体,通过联合攻关、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等合作模式,促进科技成果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在此基础上,企业创新能力不断提升,2023年开发填补天津市空白以上新产品,涉及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领域,部分产品技术水平达到国内领先,进一步增强了区域产业核心竞争力。 三、创新载体培育夯实企业发展根基。津南区将企业技术中心建设作为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走访调研、筛选培育等方式,推动市、区级企业技术中心梯次发展。2023年,组织企业申报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其中月坛学生营养餐、瑞杰塑料2家企业成功通过认定,获得市级创新资源支持。同时,持续开展区级企业技术中心培育工作,通过政策引导、服务跟进,助力企业完善研发体系、集聚创新人才,为培育更多高新技术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奠定基础。 四、政策资金保障激发企业创新活力。为确保科技创新政策落地见效,津南区严格落实《津南区工业企业技术改造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规范专项资金申报、评审和使用流程。2016年,针对固定资产投资50万元以上的技术改造及智能制造类项目,组织第三方专业机构开展评审工作,共认定符合条件的项目,通过资金支持引导企业加大技术改造投入,推动智能制造技术应用,有效降低企业创新成本,激发了工业企业开展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下一步,津南区将继续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持续优化创新生态,加强创新平台建设,推动更多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促进工业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再提升,为区域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2025-07-20
-
蓟州区以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 招商引资构筑产业新生态
近年来,蓟州区将创新驱动作为区域发展的核心战略,通过招商引资吸引优质项目落地,同步推进产业结构优化与科技赋能。当地聚焦载体平台建设、企业梯度培育和关键技术攻关,形成“技术+产业+生态”协同发展格局,为京津冀协同创新注入新动能。 一、构建产业升级新体系,激活内生发展动力 蓟州区以传统产业转型为突破口,2023年启动“智造提升”专项行动,推动装备制造、新材料等领域技术改造。通过建立产业链“链长制”,重点引进智能传感器、新能源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年内促成12个亿元级项目签约。在绿色低碳领域,建成循环经济产业园,实现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提升至90%以上。 二、打造创新载体“双引擎”,释放双创活力 天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蓟州分园于2022年获批建设,目前已集聚47家科研机构,形成“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全链条服务体系。同步推进的众创空间“梧桐计划”累计培育初创团队160余个,其中30%项目获得首轮融资。2023年新增省级以上研发平台5个,技术合同成交额同比增长35%,形成“产学研用”一体化创新网络。 三、实施企业培优三大工程,培育创新梯队 通过“小做强”工程推动50家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2023年新增细分领域“隐形冠军”企业3家;“小壮大”工程助力20家企业营收突破亿元门槛;“小升高”工程促成15家企业通过高新技术企业认定。重点支持“杀手锏”技术研发,某生物医药企业开发的纳米载药系统填补国内技术空白。 四、强化要素保障,构建创新生态圈 设立10亿元规模的产业引导基金,2023年撬动社会资本投入超30亿元。建成人才公寓8万平方米,引进高层次创新团队12个。建立“企业需求清单”机制,全年解决技术难题200余项。科技型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连续三年保持20%以上增速,形成“政策—服务—市场”良性循环。 当前,蓟州区正加速形成“创新主体活跃、产业生态完善”的发展格局,通过制度创新与资源整合,持续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2025-07-20
-
【天津招商】蓟州区多维发力推动楼宇经济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蓟州区聚焦楼宇经济发展,通过典型示范引领、招商渠道拓展、载体效能提升、服务环境优化等多举措,持续强化招商引资工作,推动楼宇经济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新引擎。2024年一季度,全区新增楼宇企业150家,累计总量达4200家,实现楼宇税收2.6亿元,同比增长15.6%,发展态势稳中向好。 一、坚持典型引路,激活区域发展动能。蓟州区注重发挥先进镇乡的示范带动作用,系统总结下营镇、罗庄子镇、许家台镇在楼宇经济培育中的实践经验,提炼形成闲置资源盘活、特色产业集聚、服务配套优化等可复制的发展模式,并在全区范围内推广。针对部分镇乡存在的闲置厂房、老旧楼宇等资源,通过政策扶持、资金引导等方式,鼓励有条件的区域对现有空间进行规划改造,打造集办公、研发、服务于一体的现代化楼宇基地,吸引科技服务、文化创意等领域企业入驻,推动区域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二、拓宽招商路径,精准对接高端资源。立足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蓟州区加强与北京专业招商中介机构的常态化合作,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及时掌握优质企业投资意向,拓宽招商视野和渠道。以金鼎大厦等重点楼宇为核心承接平台,充分发挥现有企业的资源优势,推行“以商招商”模式,鼓励企业推荐上下游合作伙伴及关联产业项目入驻。围绕广告传媒、影视制作、数字创意等高端服务业态,精准开展招商活动,着力引进一批带动能力强、产业关联度高的优质项目,推动精品楼宇规模不断壮大、业态持续升级。 三、优化载体建设,提升空间利用效益。为提高楼宇载体综合效益,蓟州区深入实施“腾龙换鸟”行动,建立健全企业评估机制,对纳税贡献较低、长期处于孵化阶段且无实际税收产出的企业,通过政策引导、协商搬迁等方式有序清退,有效盘活闲置空间资源。同时,加大对现有楼宇的硬件设施升级和配套服务完善力度,优化空间布局,提升载体对北京高端业态企业的吸引力,确保有限空间承载更高质量的产业项目,实现税收贡献和发展效益的最大化。 四、深化服务改革,营造一流营商环境。蓟州区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推行帮办代办、一站式审批服务模式,设立专门服务窗口,为企业提供从引进、注册到经营的全流程“保姆式”服务。创新打造“空中管家”服务体系,通过线上服务平台实时响应企业需求,及时解决政策咨询、手续办理、运营保障等问题,以高效便捷的政务服务和良好的营商环境吸引企业扎根发展,形成“以服务促招商、以管理增税收”的良性循环,为楼宇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2025-07-20
-
【蓟州区招商】蓟州区强基固本加快农业重点项目建设助推乡村振兴
近年来,蓟州区聚焦农业高质量发展目标,以强基固本为抓手,加快推进农业重点项目建设,通过提升种植业、优化畜牧业、深化种养结合、促进三产融合等举措,积极开展招商引资,推动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一)提升种植业发展水平,夯实农业生产基础。蓟州区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通过实施土地平整、灌溉排水、田间道路等基础设施改造,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多个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稳步推进,建设规模达万余亩,总投资超两千万元,目前已全部开工建设,部分项目已完成机井更新、涵洞新建和田间道路铺设等工程,有效提升了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和生产效率。同时,加强农户家庭农场培育,通过政策引导、技术支持等方式,鼓励农户发展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一批农户家庭农场项目通过验收,新增申报家庭农场数量持续增加,为种植业发展注入新活力。 (二)优化畜牧业产业结构,培育特色产业集群。蓟州区围绕生猪产业发展,积极申报国家级生猪优势产业集群项目,涵盖生猪育种创新、规模化养殖、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等多个环节,构建全产业链发展模式。注重加强国际合作,与国外行业协会合作建设生猪育种项目,引进优质种猪资源,总投资达数亿元,项目建成后将提升区域生猪育种水平和产业竞争力。同时,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提升检测能力,确保畜产品质量安全,推动畜牧业向标准化、现代化方向发展。 (三)深化种养结合模式,推动农业绿色发展。蓟州区实施绿色种养循环示范项目,计划覆盖面积达十万亩,以打通种养循环堵点为目标,建立畜禽粪肥收集、贮存、运输、利用一体化体系。通过推动区域内畜禽粪肥全量还田,形成养殖场内贮存、运输中转、田间利用的闭环模式,实现化肥和农药使用量减少,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和有机肥使用占比提升。该模式不仅减少农业面源污染,还提高了土壤肥力,促进农业生态环境改善,助力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 (四)促进三产深度融合,打造乡村振兴示范区。蓟州区成功申报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项目,争取中央和市级专项资金支持,重点建设冻干果品深加工厂房及展示中心、体验中心,打造乡村振兴示范村和人居环境示范村,推进红色旅游道路及节点建设等。通过示范区建设,整合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等资源,延长农业产业链,提升附加值。同时,总结示范区建设经验,逐步在全区推广,探索乡村振兴实现新路径,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
2025-07-20
-
【津南区招商】津南区深化国际合作引智聚才 赋能区域创新驱动发展
近年来,津南区将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深度融合,通过搭建国际化交流平台吸引海外高端人才,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协同发展。近日举办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对接活动,进一步促进了产学研用资源整合,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打造国际化人才交流平台 津南区依托"华博会"品牌效应,连续多年举办海外人才专项活动。2023年开展的"海外高层次人才津南行"吸引了来自美国、德国、日本等十余个国家的专家团队参与。活动通过实地考察、项目路演等形式,促成海外人才与本地企业在新能源、生物医药等领域的深度对接。 二、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 在科技创新载体建设方面,津南区重点打造了南开大学津南研究院等科研平台,并与华海清科等高新技术企业建立联合实验室。2022年建成的中国天津职业技能公共实训中心,已为区域内企业输送超过千名专业技术人才,有效缓解了重点产业的人才缺口问题。 三、优化创新创业服务生态 津南区出台《支持海外人才创新创业若干措施》,在项目孵化、融资对接等方面提供政策支持。区内设立的国际人才服务中心,为海外专家提供居留许可、子女入学等一站式服务。2023年新落成的海外人才公寓,进一步改善了高层次人才的居住条件。 四、推动创新成果转化落地 通过建立常态化对接机制,津南区促成多项国际先进技术实现本地转化。在近期举办的洽谈会上,涉及人工智能、精密制造等领域的十余个项目达成合作意向。普兰纳米等企业通过与海外团队合作,成功突破多项关键技术瓶颈。 五、完善产业升级支撑体系 津南区聚焦智能科技、高端装备制造等主导产业,形成"人才+项目+资本"的联动发展模式。2023年新引进的海外创新团队,带动相关产业链新增投资超亿元。区内建立的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已支持二十余个国际合作项目实现产业化。 当前,津南区正加速建设京津冀人才高地,通过持续优化创新生态、强化国际合作,推动区域发展动能转换。未来将进一步完善人才服务保障体系,为打造科技创新引领区提供智力支撑。
2025-07-20
-
【津南区招商】津南区多维发力优化生态 全面激活民营经济发展动能
近年来,津南区聚焦民营经济发展关键环节,通过构建考核体系、破除发展壁垒、强化要素保障、深化宣传引导等多措并举,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推动民营经济实现规模与质量双提升。 一、构建科学考核体系,压实发展责任。为推动民营经济发展各项任务落地见效,津南区于2023年出台基层单位民营经济发展考核办法,将新注册市场主体数量、民营经济增加值占比、新增营收超5亿元民营企业户数、股改及上市挂牌民营企业新增数量、民营经济税收贡献额等5项核心指标纳入考核体系。考核机制实行月调度、季通报、年考核,通过定期评估各单位工作成效,推动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二、深化改革创新,破除发展壁垒。津南区持续优化市场环境,全面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2022年以来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政策文件多项。在扩大民间投资领域方面,制定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基础设施、生态环保、医疗养老等重点行业和领域的实施细则,明确民间资本进入路径和支持政策,推动民间投资活力不断释放。同时,实施创新驱动战略,设立民营企业创新发展专项资金,对牵头承担国家级、市级科技项目的民营企业给予一定额度奖励,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升核心竞争力。 三、强化要素保障,优化产业结构。围绕产业升级需求,津南区引导民营企业深度参与产业链供应链建设,2023年推动多家民营企业与龙头企业建立协同发展关系,促进产业链上下游资源整合。针对传统产业转型,组织开展智能制造诊断服务,帮助民营企业加快数字化、智能化改造步伐,降低生产成本,提升生产效率。在新兴产业培育方面,聚焦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布局民营经济产业园,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吸引优质民营企业入驻,2024年园区新增民营企业数十家,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四、加强宣传赋能,激发发展活力。津南区注重搭建政企交流和学习平台,2023年组织民营企业参加“天津企业家传承讲堂”“当前经济形势分析与‘一带一路’战略解读报告会”等活动多场,覆盖企业家数百人次,帮助企业把握政策导向和市场机遇。同时,强化典型示范引领,协助主流媒体对鸿远电气、富赛克流体等民营企业在技术创新、市场开拓方面的经验做法进行宣传报道,通过树立先进典型,带动更多民营企业对标提升,营造比学赶超的良好发展氛围。
2025-07-20
有想补充的信息?点我投稿

- 联系我们
- 企业入驻
